密室逃脱18移动迷城中的行星模型收集是游戏后期的核心解谜环节,涉及多个场景的联动探索。玩家需要在遗迹、伯爵城堡、海狸岛等区域分别找到四个行星模型碎片,通过颜色配对和符号解谜完成最终组装。这一机制要求玩家对前期道具如霜冻之刺、洒水器、山形齿轮等工具有充分认知,并能将看似分散的线索串联起来。例如霜冻之刺用于冻结岩浆获取镜片,而洒水器则需配合生命之水激活三叶草机关,每一步操作都直接影响行星模型的获取进度。
行星模型的拼合阶段存在明显的认知门槛。玩家需在遗迹深处将四个模型按特定颜色排列,调整轨道使中间生成红色行星模型。该环节未提供明确提示,需要观察场景中壁画或石碑的隐含线索。部分玩家可能因忽略女巫墓穴中关于行星运行的笔记,或未完整收集城堡地牢的符号石板而卡关。拼合成功后还需将模型安装到灯塔望远镜,通过三环转动引导能量光束,这一连串操作考验玩家对空间逻辑和光学原理的联想能力。
道具之间的嵌套使用进一步增加复杂度。获取行星模型过程中,玩家必须将前期收集的钥匙、齿轮等物品进行多级组合。如用山形齿轮固定岩壁后,需用绿色头尾部件敲击骸骨获取脑骨;生命之水不仅用于激活植物,还需配合洒水器完成石台接水任务。这种设计使得行星模型成为贯穿游戏后半程的核心线索,任何环节的道具缺失都会导致进程中断。
时间压力与多线程解谜构成隐性挑战。当玩家专注于行星模型时,仍需兼顾其他支线任务如修复吊桥、制作催眠针等。部分场景如女巫墓穴的招魂仪式需要同步处理白蚁、脑骨等材料,容易分散注意力。游戏通过这种网状任务结构,将行星模型的获取难度从单纯的操作复杂度,延伸至整体流程规划能力的考验。
行星模型安装到灯塔后,需要实时调节望远镜焦距捕捉海上战舰。这种将静态模型转化为动态追踪的玩法,要求玩家理解游戏内虚拟光学系统的运作规则。虽然谜底始终围绕颜色匹配和位置校准展开,但通过场景切换和道具复用,使行星模型的解谜过程呈现出层层递进的逻辑深度。